针对近年国内新建水厂滤池多采用粗粒径滤料、滤层加厚的趋势,本文结合试验研究与生产实际,从唯象观点与机理分析,阐述了快滤池滤料粒径的粒度对过滤性能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滤料厚度与滤料粒径比值(L/d)的概念,说明了L/d值是快滤池设计中保证过滤效能和水质的关键因素。
在以地表水为水源的给水净化工程中,滤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处理构筑物。由于快滤池的滤速是慢滤池的几十倍到几百倍,在解决了清洗滤池的反冲洗技术后,快滤池目前已取代了慢滤池。本文所谈及的内容限于快滤池。和欧洲的情况相比,我国给水净化工程中所用的滤池滤层薄、粒度细。我国设计规范有关滤料部分,单层滤料过滤只规定了石英砂,粒径范围dmin-dmax为0.5-1.2mm、层厚0.7m。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法国和苏联就开展了粗滤料过滤技术研究。其后法国开发了V型滤池,通常石英砂滤料粒径范围dmin-dmax为0.9-1.35mm,也可扩至0.7-2.0mm、层厚在0.95-1.50m之间。
美国在八十年代则采用无烟煤滤料建成日处理水量216万m3的洛杉矶水厂,有效粒径d(10)达1.5mm,均匀系数k(60)为1.5、层厚1.8m。由美国人设计的巴西圣保罗水厂日处理量130万m3,采用石英砂滤料,有效粒径d(10)为1.7mm、均匀系数k(60)达1.5、层厚1.8m。
我国目前滤池设计也有滤料粒度加大、滤层加厚的趋势。例如九五年建成的北京第九水厂二期工程,日处理水量50万m3,采用无烟煤滤料,有效粒径d10为1.10mm、均匀系数k(60)1.35、层厚1.5m。
滤料粒度的变化对滤池的过滤性能有何影响?滤料粒度和滤层厚度如何制约着滤池的过滤能力?如何从表象和微观去分析和认识?笔者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按唯象观点即不涉及机理,认为过滤是水中悬浮物被截留的过程,被截留的悬浮物充塞于滤料间的空隙。滤层孔隙尺度以及孔隙率的大小,在同种滤料、相同反冲洗条件下,随滤料粒度的加大而增加。即滤料粒度越粗,可容纳悬浮物的空间越大。其表现为过滤能力增强,纳污能力增加,截污量增加。同时,滤层孔隙越大,水中悬浮物越能被更深地输送至下一层滤层,在有足够保护厚度的条件下,悬浮物可以更多地被截留,使中下层滤层更好地发挥截留作用,滤池截污量增加。
有实验表明,有效粒径1.33mm石英砂滤料的截污能力比1.10mm石英砂滤料高出15%,有效粒径1.48mm石英砂滤料的截污能力比1.10mm石英砂滤料高出26%。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粒径为1.33mm的石英砂滤料,过滤过程中悬浮物被更深地携至中层,更多地发挥了中层滤料的截污作用,因而纳污能力强、过滤周期相应加长、产水量加大。从力学特性讲,滤料截留悬浮物依靠的是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库仑力和表面张力。这些力使悬浮物迁移并被吸附。
同时,过滤水流在滤层中的活动与滤料颗粒间的水流剪力则具有使被截留吸附在滤料颗粒表面的悬浮物剥落的可能,并同时产生附加水头,即产生水头损失。滤料粒度增加,空隙标准加大,空隙空间增加,过水通道标准大,过滤水流阻力减弱,水头损失增量将得以延缓,其结果达到特定终止水头损失的过滤周期得以延长,产水量得到增加。如此就可得出结论,滤料粒径大小、空隙度大小对过滤过程的影响,即滤料粒径增加、水头损失减小、过滤周期势必延长、产水量增加。
随着滤料粒径的加大,固然能更多地发挥下层滤料的截留作用,但同时也对穿透深度带来影响,即在其它条件等同时,粒径越粗穿透深度也越大。多来净水的小编认为,经絮凝后弱的絮体穿透深度与滤料粒径的三次方成正比,强的絮体穿透深度与滤料粒径的二次方成正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相同厚度的滤层,在一定范围内,滤料粒径越粗,由于穿透深度越大,出水浊度将不如粒径细的滤料。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石英砂滤料、无烟煤滤料粒径越粗滤层截污能力越强、过滤周期产水量越大的观点应是建立在满足一定出水水质(浊度)要求的前提下的。假如一味地用出水水质做比,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粒径细的滤料出水浊度总要比粒径粗的滤料出水浊度低。这一点在实际工程中非常重要,即为达到预期的水质要求,应尽量选用适当粗粒径的滤料,而不是用粗粒径的滤料。
滤料粒度加大对过滤效果还会带来一个负作用。随着滤料粒径加大、孔隙度加大,所提供的表面积就会变小。而在快速滤池的过滤过程中,滤料所提供的颗粒表面积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快滤池的过滤能力来自滤料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滤料所提供的颗粒表面积越大,对水中悬浮物的附着力越强。滤料力度加大就会导致表面积减小,从而降低过滤能力 。因此,保证出水水质,单位面积滤层所提供的表面积需要满足某一低量值以上的要求。
在各种粒径范围的石英砂滤料中,小于指定下限粒径的不应大于3%,大于指定上限粒径的不应大于2%。